陈纪:一位民族服饰制作者的传承与守望-传承文化,滋味春天——寻味岭南,探粤之旅

作者:admin admin 2024-03-11 21 0条评论

陈纪:一位民族服饰制作者的传承与守望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老勐镇,不乏定居在此的外省籍居民,陈纪也是其中一员。

然而不一样的是,陈纪的小店里,却挂满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各类服饰。

“我23岁去广州服装厂上过班,以前还是厂里的版装师傅。这些年来,我就喜欢钻研各类服饰。”谈起和服装制作的缘分,陈纪打开了话匣子。

陈纪店中陈列的部分民族服饰。李亚鸿 摄

今年53岁的陈纪是四川省岳池县人,1993年曾到广州的一个服装厂打工。1999年,服装厂因为经营问题,收入逐年下滑,陈纪不得不离开广州,随即就投奔到定居在金平县老勐镇的大姐。在大姐的帮衬下,陈纪盘下了一间小店,开始做起了零售百货小生意,姐弟二人互帮互助,日子还算过得安稳。

正所谓入乡随俗,陈纪也越来越熟悉这片少数民族集聚的土地,苗族的采花山节、傣族的泼水节以及金平县老勐镇独有的“西瓜节”等等,每逢节假日少数民族便载歌载舞。出于曾经在服装厂打工的经历,陈纪便开始钻研起当地的民族服饰来。

“喏,像这个苗族服饰,染色工艺有收靛、沤靛等将近10个流程,很考究制作人的手艺,制作流程很长,工艺又很复杂,”说着,陈纪便挑出服饰展示,“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些衣服一般用麻、棉制作,衣物偏厚在当地潮湿的气候又不宜晾干,多次穿洗还会损坏、掉色。”于是,陈纪便萌生了对民族服饰进行制作改良的初衷。2005年,陈纪用攒下的积蓄,在小店里搭建了简易的服饰改良制作坊,又重新做起了服饰改良的老本行。

“涤纶这个材料在服装厂里用的普遍,我当时考虑就是用涤纶,成本低、美观轻柔还可以批量生产。”陈纪对照服饰模板手工制作出几件样衣后,便尝试进行小批次生产,没想到这首次尝试的200多件改良服饰在当地很畅销,改良衣物更轻薄,很适宜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并且还保留了民族特色设计,再加上在当时的20多元不到的低廉成本,诸多优势,让陈纪的改良服饰在当地打开了市场。

陈纪展示改良制作的民族服饰。李亚鸿 摄

“那时候还是肯吃苦,多干多得嘛,周边县市的批发商会来买,有些越南籍的少数民族也会来找我买,快做成跨国生意咧。”陈纪打趣道。随着销量的上升,他陆续招收手艺徒弟,从一开始的2个到后来的15个,销量也从一年一两百件到将近2万件。

然而好景不长,受疫情影响,从2020年服饰销量就开始锐减,大批量订单取消、原料积存,看着仅剩的2个徒弟,这位技艺精湛的手艺人犯了愁。

在了解到情况后,金平县烟草专卖局片区客户经理指导其熟悉营销策略、拓宽销路,并重新整理小店门面,将成品服饰在店面进行展示,手工作坊分设到徒弟家中。一番努力下,今年上半年,服饰的销售额就超过11万元,而后,陈纪又陆续招收了几个徒弟。

陈纪的心脏有些问题,因为身体原因,他现在不再亲自制作服饰,闲下来就去徒弟的作坊里看看,有问题就帮着解决。

“以后打算引进自动缝纫机看看,提高产量,让徒儿们参与到改良设计里来。只有改良出更多、更漂亮的款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种蕴藏在民族服饰的文化,销量自然就会上去。”陈纪笑道。

老兵的守望

平凡的岗位,重复的工作,为什么会有人甘之如饴、无怨无悔?因为在他们的字典里有一个词语叫奉献,他们将帮助别人当作一种快乐。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烟草专卖局一位退伍三十多年的老兵徐周前便是这样一个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人。

1993年,徐周前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了永胜县烟草专卖局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站所从事营销工作的同事调走了,他便接管了客户经理这份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徐周前(右一)热情地为客户讲解政策(方超 摄)

“我老家在永胜县顺州镇的山区,小时候家里很贫困,虽然现在住到了县城,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永远也忘不了上学时候为了节约一块五的车费钱,徒步六十多公里,爬过东瓜林、鸡叫山、羊房坡到县城求学的日子。”徐周前回忆。

小时候的经历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爱心的种子,参加工作后,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身边的困难学子、困难客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力量微乎其微。

徐周前(右一)服务客户(方超 摄)

自2005年起,工作之余,徐周前便开始四处为贫困学生奔波筹集资金。因自己资金、能力有限,他遇到一些有实力的商人、战友,经常“厚着脸皮”为贫困学生牵线搭桥,为他们争取资助。十多年间累计筹集资金20余万元,帮助了40多名学生。

徐周前(右一)资助贫困学生(俪嫣 摄)

2010年,永胜县三川镇一位叫李思敏的学生成绩优异,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得知李思敏父亲身患癌症,为了治病家中早已债台高筑,欠了3万多元债务,徐周前悄悄给李思敏带去2000元解燃眉之急。

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却从不留名,甚至与很多资助过的学生都素未谋面。

在客户经理的岗位上,徐周前也同样如此,用自己的热情和无私的帮助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尊重。

徐周前(右一)服务客户(方超 摄)

徐周前负责的片区永胜县六德镇有一位特殊的客户,张全荣,他曾是水泥厂的职工,一次意外事故使他失去双腿,家庭面临着崩溃的边缘,生活极度窘迫。在永胜县烟草专卖局的帮助下,靠着经营卷烟,生活得以维系。

刚开店时,张全容一窍不通,不懂得销售技巧和经营策略,亏了一些钱,感到无比困惑和迷茫,心中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徐周前通过耐心的指导教会张全荣如何经营、如何维系客户,慢慢地张全容成了经营的一把好手。2022年,得知张全荣女儿考上了大学,正为学费发愁,徐前再次伸出援手,为他四处奔波筹款二万多元。

徐周前(左一)看望困难客户(俪嫣 摄)

徐周前将客户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时刻将他们的事情挂在心上。

2022年3月,一个让人心碎的消息传来,徐周前负责片区的客户肖云富家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火灾,几乎所有的房屋、家电全部化为灰烬,损失达20多万元。

得知这一消息后徐周前心急如焚,他知道这次火灾对于肖云富这个67岁的老人来说,无疑是沉痛的打击,一定要最大限度地为他争取帮助。

他立刻向公司上报了肖云富家的情况,得到公司的响应,争取到了人力和物力支持,党员们纷纷行动起来,共同帮助肖云富家度过了这个难关,让肖云富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人间自有温情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收获了很多真挚的情谊,也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很充盈。”徐周前说。

三十多年,从大山到县城,从部队到单位就业,徐周前一直坚守着内心的那份乐于助人的初心。青春不老兵魂在,岁月留痕守初心,这是对他最生动的注脚。

传承文化,滋味春天——寻味岭南,探粤之旅

在中国的南海岸,有着这样一片土地,它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不断为华夏文明书写着伟大的史诗篇章;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录着太多的过往,它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挤压下,依旧有强大的自我演进能力。我们将这片土地称为岭南地区,将这段过往誉为岭南文化。

5月13日,由广东中烟举办的“传承文化 滋味春天——原汁原味 有滋有味”体验之旅正式开启。从广州到潮州,众多媒体从业者、文化界人士一同近距离接触这片物产丰饶、极具文化底蕴的宝地,一起感受文化与艺术的碰撞、身体与心灵的沉淀。

赏本色经典,品本味人生

说起艺术经典,就不得不提历史悠久的潮州木雕。“木头情结”,是亘古以来深扎在国人心中的一份情感。而木雕,则是这份情感的具象化,体现着国人对木头艺术的追求。潮州木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前后。在近一千五百年的发展中,潮州木雕的技法与构图皆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比如由单层镂空发展为多层镂空、由“实实相映”发展为“虚实相生”……

潮州木雕的一些小型工艺品,则始终秉承着“一木雕成”的工艺精神,在保证木头本香、本色、本味的前提下,再通过浮雕、圆雕等传统技巧,将木雕工艺品制作得结构巧妙、造型生动。除了木雕流派通用的佛祖、菩萨、神仙、传统人物等题材,奇珍异兽和鱼虾等造型也是潮州木雕的上乘之选,将潮州木雕的多层镂通、剔透玲珑体现得淋漓尽致。

手拉壶,是潮州本地的另一位“本色”代表。红泥火炉、以茶会友,朱壶凑茶、三杯成品,是潮州工夫茶自古以来便有的讲究。而手拉壶则是素有“南国瓷乡”美称的潮州枫溪的一项民间茶具工艺。在拉胚机转动的过程中,用手对泥料进行塑形和修改,便可初步造出一把手拉壶的雏形。手工接上壶嘴和壶把,就算完成组装。之后再经过修坯、上水、上浆、烧制等工序,才能最终完成一把造型精美、线条流畅、色泽丰润的潮州手拉朱泥壶。

潮州手拉壶,主要采用紫砂红泥中的精品——朱泥。一块朱泥,经过粉碎、揉搓、手拉、尺量、刀修、火炼等工艺的锻造,却仍保持着它原本的色泽:朱红略泛橘光,温润透明、质感良好。如此一种既实用又有文化内涵的工艺品,是无数潮汕老茶客和紫砂爱好者们梦寐以求的挚爱。

欣赏过潮州文化中极具“本色”的经典之作后,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品吸采用民族卷烟工艺制作的广东“本味”。去年4月,广东中烟推出了「双喜·春天」,其中支和细支均博采了 全球四大黄金烟区的烟叶 之所长,将津巴布韦烟叶的焦香、巴西烟叶的丰润、美国烟叶的细腻以及云贵烟叶的清甜完美融合,打造出了一款“原汁原味”,却“有滋有味”的全新产品。

不忘初心,坚守匠心

匠心满溢的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悠久历史长河的涤荡中,逐渐沉淀为一种广为人知的刺绣艺术。“针穿五色绒共线,绣出鳞毛千万般。”绣娘们纤细修长的巧手捻着各色棉线,一针一线、一起一落,就可绣出世间万物。“隆师”大婚之时,二人身穿用正宗潮绣技艺花费7412工时才完成的龙凤褂,再度将有着千年历史的刺绣文化推入大众视野。

潮绣拥有一种独异于其他流派的绣法——垫高绣,即在以棉絮垫定图案造型后,再绣上金丝线,使图案呈现浮雕感。用该绣法制作出的绣品有如浮雕、极具立体,图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这些匠心独具的绣法使得潮绣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最适合用来形容从田野中长出的艺术画卷——潮州麦秆画。麦秆画是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麦秆,通过熏、蒸、烫、漂等十几道加工处理工序,在保证麦秆本身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再以精湛的手法制作出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而作为全国艺术水平最高的潮州麦秆画,则以独特的立体浮雕的手工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平面麦秆画。

潮州并非麦秆画发源地,但如今能在民间工艺作品中享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声望,与当地盛行的工匠精神无法分割。“种田如绣花”,是地少人多的潮州人民为有限资源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选择。而这种文化,在麦秆画上也得到了极致的体现。精细的切丝工艺、半立体艺术效果、先染色再制作,潮州麦秆画所选用的每一项工艺都令其制作过程更为繁琐,但为了制作出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他们从未妥协。

如此匠心,一如广东中烟通过对精选原料层层精细锤炼所创造出的将如春天般舒适、干净、柔润的自然气息极致化的「双喜·春天」。早在原料阶段,广东中烟就采用了 三重人工严苛精选的选叶法,每百片优质烟叶最终入料的甚至不足三成,只为保证其中的 每一片烟叶都是形态均衡、金黄油润的至纯烟叶。制作过程中,再结合 拟境醇化、变温烘丝、逆向研发、适配辅材等前沿技术,以粤式匠心缔造一支好烟。

四方巧融合,心意促创新

潮州菜,是享誉全球的一大菜系,也是中国四大菜系之粤菜的主干和代表。如果你想在潮州本地寻访一家有口皆碑的饭店,那么韩上楼大酒楼一定榜上有名:它是潮汕地区唯一一家融合了潮汕及广粤餐饮文化习惯于一体的特色酒楼,以优雅的环境和精致的食材慰藉着南来北往的各色食客。

潮汕美食从来都不是孤岛,而是以一个不断交流、吸收、创新的姿态立于世间。广袤的海洋赋予潮汕人天生的冒险精神,生活的窘境又迫使大量潮汕原住民外出谋生,转而通过贸易促使潮州菜与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各地饮食不断交流。无论是食材、调料还是烹调方法,潮州菜始终以包容的姿态接纳和融合异地文化,才有了如今“潮州菜是最好的中华料理”这一句的无上赞誉。

广东中烟从潮汕地区善于融合与创新的智慧中汲取灵感,为烟民们献上了一款有别于经典「红双喜」品牌包装特点的「双喜·春天」。中支包装的天幕蓝,优雅华贵;细支包装的云杉绿,简约素雅;再以广州市市花——木棉花作为视觉识别符号,不仅体现了 广东本土的文化和精神,更是把 粤式匠心考究的审美形态 展现其中。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拿起它,就能将春色尽揽方寸之间,“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岭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汇集了诸多各族特色。一代代的移民,不断带来的新东西,一次次与本土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才沉淀出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在保留各类特色原汁原味的前提之下,用自身的包容开放、精耕细作进一步将它们变得更加有滋有味,是潮汕人天生的技能,也是与广东中烟共通的文化理念。

「双喜·春天」的推出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国人目前的卷烟消费趋势,更是在传递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希望每一个烟民沉浸于「双喜·春天」的氤氲时,都能葆有一份初心,葆有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寻找到一种在平凡中享受多姿多彩生活和有滋有味人生的乐趣。

甜润进两广 徽烟开新局

新年伊始,「甜润中国行 与美好同行」——黄山品牌「甜润的徽烟」感知体验活动再开新局,走进广东肇庆、梅州、广西桂林,为两广三地带来古韵徽州的文化,带来了「甜润的徽味」。味道为媒,徽烟与两广的因缘际会就此如画轴长卷般徐徐展开,甜润相逢。

甜润场景满两广,氛围营造更升级

赏百越古韵,游甜润肇庆,1月11日-14日,甜润的徽烟走进肇庆高要区20支体验店,与肇庆美好相逢。活动现场,一抹亮丽清新的甜润色扑面而来。一面「甜润中国行」照片墙汇聚了甜润体验活动一路走来的精彩点滴,让现场嘉宾身临其境,跟随甜润的脚步,看遍祖国山水。

「甜润抱抱」抱枕、「一杯甜润」马克杯、「甜润不停」停车牌等全新的「甜润徽烟文创周边」,寓意美好,引来嘉宾们的把玩拍照,「太可爱了,黄山品牌的文创真是做进了我心里!实在有趣!」一位来到活动现场的女嘉宾,对「甜润抱枕」爱不释手。

观灵秀桂林,品甜润徽味。1月19日--21日,「甜润的徽烟」幸会山灵水秀,如画桂林,天赐好山水,安徽出好烟,这场灵秀与甜润兼备的旅程正式出发。「嘿~石斛花儿最滋阴嘞 石斛根茎最润肺嘞」伴随着桂林地方特色的山歌,黄山品牌「甜润的徽烟」感知体验活动在桂林丹八桂烟草直营店精彩登场。现场活动布置营造融合了桂林当地特色,品牌历程墙、网红复古LOGO墙、品牌吊旗等鲜活氛围营造传递黄山品牌新形象。活动现场,壮服鲜亮,壮歌悠悠。身着壮族服饰的品牌宣讲员及穿着瑶族服饰的礼仪,增加了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体验,氛围营造再升级。

甜润互动乐两广,体验感知更有味

两广地区,文化丰富,传承悠久,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当属客家文化。观千色梅州,品甜润之道。1月15日-17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出发地——世界客都梅州迎来了「甜润的徽烟」,黄山品牌与当地的商业公司、零售户共同品味甜润。现场,「兴宁版画」、「提线木偶」、「非遗糖画」、「艺术剪纸」等众多互动形式,让受邀嘉宾「不亦乐乎」。

其中「兴宁版画」来源于梅州本地,是鲁迅先生钟爱的「那把刻刀」。现场的版画大师起稿、刻制、上墨、磨印,刀刀如下笔有神助,顷刻之间,「焦甜香 石斛润」的logo跃然于目,线条分明,引来阵阵赞叹。现场嘉宾亲手写下对徽烟和黄山品牌的声声祝福,并将其挂在象征祝福的许愿树上,表达着自己对于黄山和徽烟的热爱和期待,这正是品牌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肇庆,「黄山消消乐」线上互动小游戏带来一阵阵的「叮咚」消除声,仿佛驱散了冬天的寒,让现场充满了暖意融融,欢声笑语。现场的「冰壶大挑战」游戏,应和2022年北京冬奥盛会,乘着全民奥运的风潮,让大家未到赛场也能体会到奥运健儿拼搏奋进的热情和力量。

在桂林,来自徽州历史传承的书法和来自靖江王府的拓印相得益彰,共同带来书卷之气,嘉宾们跃跃欲试,一位零售户嘉宾现场挥毫泼墨,写下对于甜润徽烟的祝愿,笔走龙蛇之间,甜润跃然纸上。对歌,也成为现场活动的互动亮点,随着「石斛冠绝九仙草嘞」、「石斛煮水最养生嘞」、「石斛花儿最滋阴嘞」、「石斛根茎最润肺嘞 」等等山歌小调的悠然清亮,现场气氛达到了又一个高潮。

甜润协同聚两广,工商齐心更美好

「甜润的徽烟」首进两广,离不开工商协同的日益紧密。在三地多场的感知体验活动中,黄山品牌得到了当地商业公司的倾力相助,并现场参与活动感受黄山品牌的文化,体验甜润徽烟的精彩。肇庆活动期间,肇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相关人员参加了「甜润的徽烟」感知体验活动,并在现场参与「眼疾手快」、「黄山消消乐」、「冰壶大挑战」等游戏互动,从中体味甜润之道。「观灵秀桂林,品甜润徽味」,桂林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众多嘉宾一同参加体验活动,现场的民俗互动、石斛茶饮也获得了大家一致青睐,非遗艺术,民族传承,令现场嘉宾赞不绝口。

及进两广三地,九天十八场次,「甜润的徽烟」以歌会友,以画传情,以场景营造甜润,以互动感知甜润,得到了当地商业公司的高度认可。有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表示,「这些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徽烟新形象,也亲身感知到了徽烟的甜润,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样板,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有更加紧密、更加深入的接触,我满怀期待!」

2021年,甜润中国行掀起了阵阵「甜润」风潮。活动开展至今,市场营销中心打造「甜润场景」,开展终端沉浸式感知体验活动,向商业公司、零售户、消费意见领袖讲述甜润故事,传递全新形象。期间更是多次得到了商业公司支持和参与,协同协作,让徽烟更「甜润」,也让这份甜润能够走遍祖国更多城市,走进更多消费者、零售户心中。一次美好的旅途,庆幸路上遇到挚友。

2022年伊始,甜润再开新局,坚持讲好徽烟故事,做足甜润文章,延续深入感知体验,创新感知流程与体验互动,结合不同地区特色文化,融会贯通,「润物细无声」地将甜润的种子种植在每一位甜润挚友心中,不断强化「好烟是甜润的徽烟」的品牌链接,提升黄山品牌的美誉度与价值感。我们期待着,也努力实践着,让更多人被甜润所打动,为甜润欢喜。甜润一起向未来,美好生活共期盼。

金沙江畔的守望者

云南,丽江。

金沙江在高山峡谷中蜿蜒奔腾,冲开崇山峻岭的重重阻拦,在这里形成了绵延数百公里的缓坡平地,造就了金沙江河谷成方连片的优质烟叶种植区。

十几年来,有一群来自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原料人深耕于此,与烟叶为伴,以基地为家,跟烟农“结亲”,用坚守和奉献践行着初心和使命,被当地群众称为金沙江畔的守望者。

“比纳西还纳西”

曾经,丽江烟叶因计划总量小、特色不突出,一直鲜有问津。直到1997年江苏中烟初次邂逅丽江烟叶,短短几年,供需双方强烈的“化学反应”,让丽江烟叶成了“苏烟”品牌不可替代的核心原料。

2010年江苏中烟原料业务整合,成立丽江项目组,2019年更名为丽江片区。片区团队目前由1名片区经理和5名业务员组成,6个人涵盖“70后”“80后”“90后”3个年龄段,其中5人是共产党员。

丽江平均海拔2400米以上,烟村深藏于莽莽大山。现任片区经理明峰是团队里最早来到这里建基地单元的人。“当时村与村之间全是山路,十里八村找不到一家旅馆,水电都不通,下乡时吃住全在烟站,甚至还借宿过乡卫生所的病房。”大山里条件之苦与美丽的丽江山水形成强烈反差,让他至今难忘。

2016年,当“90后”业务员范幸龙来到丽江工作时,这里的基础条件较以往已有改善,但高原反应是对他最大的考验。“每次到达丽江后,都要经历头疼、失眠、流鼻血等一番‘折磨’,我才能逐渐适应下来。”但困难没有击退这位年轻人,范幸龙坚持了下来。

除了高原反应、水土不服、风吹日晒,思念家人也是一种考验。在丽江,每年8月至11月是烟叶收购调拨季,也是丽江片区团队最忙的一段时间。远离家乡,连续120多天驻点出差,成了这个团队每年的“家常便饭”。“明峰经理已经十几年没在家过过中秋节了,我也有6年了,就连老婆生孩子时我都不在她身边。”谈及家人,“80后”业务员岳超满心愧疚。2015年来到丽江时,山里还没通网络,晚上想家了,他就一个人坐在金沙江边抬头数星星,遥寄思乡之情。

多年来,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丽江片区团队丝毫没打退堂鼓,也没有叫苦埋怨,而是肩负着原料人的使命,维护着“苏烟”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与烟区一道开发优质烟叶。现在,江苏中烟已成为丽江烟叶调拨量最大的工业公司。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江苏中烟在丽江片区最主要的原料基地,当地有4个种烟乡,每个乡一个烟站,其中最近的两个乡间隔40多公里,从驻地到最远的塔城烟站单程开车跑一趟则需要五六个小时。

翻越重重山岭,丽江片区团队靠的是被他们戏称为“过山车”的乡村中巴车。崎岖蜿蜒的山路,一侧是高耸入云的峭壁,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最狭窄处两车无法对向通过。就是在这种路况下,他们坐着颠簸的“过山车”往来于各个烟村之间。

2019年8月的一个早晨,明峰和团队成员乘车去石鼓烟站查看烟叶收购质量,正赶上下大雨。“千万不能发生泥石流呀!”一路上,明峰心里直担心。不料险情还是发生了,车辆行驶到半山腰,突然一块大石头从高处掉在车前十多米处,司机刚准备倒车返程,又是一块大石头滚落在车后。前后的路都堵死了,大家只能下车,冒险穿越山间小路,步行前往石鼓烟站。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换来信任。

丽江紫外线强,当地纳西族人肤色普遍较黑。自从踏入这片高山峡谷,这群原料人就和纳西族烟农一起生活起居、一起风吹日晒,脸上早已失去当初的“青春靓丽”。有纳西族烟农打趣道:“你们这些大城市来的人,才几年时间就变了样,头发白了,脸庞黑了,简直比纳西还纳西!”

靠着坚韧不拔、团结奉献的团队精神,凭借多年努力付出,丽江片区团队取得了“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中烟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中烟原料供应部优秀片区”等一系列荣誉。而在明峰他们看来,那句“比纳西还纳西”,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

“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一条大江绵延万里串起了云南与江苏,也将两地烟草人和烟农的情感紧密相连。

2012年,为提升烟叶调拨效率,保障战略物资的稳定性,江苏中烟原料部和丽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联合创建了“厂站交接,全收全调”的全新调拨模式,即工商双方直接在烟站完成交接,烟叶边收购边调拨,规避了以往中心站调拨模式中运输、备货、挑选等环节可能形成的质量风险,丽江片区也成为江苏中烟所有原料基地中首个采取“厂站交接,全收全调”模式的片区。

“这一模式的实现,基于丽江烟叶与‘苏烟’品牌在发展中的相互成就,得益于工商农多年来形成的默契和信任。”明峰说。

事实上,江苏中烟在保障战略资源的同时,一直以烟叶为纽带,以驻点团队为触角,用不同的方式回馈烟区,帮扶烟农。

从育苗到成熟采烤,从收购开仓到关仓,丽江片区团队按照公司要求对基地烟叶实施“一生管理”,将实用技术送进村、送到田,把暖心服务送到烟农的心坎上。在最繁忙的收购阶段,他们长期驻扎在各个烟站,与烟站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好收购指导之余还会帮着烟农装卸、搬运烟叶。在丽江片区团队的精心指导下,当地基地单元的烟叶既达到了原料品质与品牌需求相一致的要求,又实现了上等烟比例的稳步提升,坚定了当地烟农种烟增收致富的信心。

“烟叶是烟农收入的主要来源,提升烟叶品质,促进烟农增收,不仅关系到原料质量稳定,更是助力烟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怀着这样的情怀,江苏中烟原料人扎根烟区,脚上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群众。

为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2020年,丽江片区团队主动联合玉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开展支部共建共联,成立了“工商党建阵地”,积极开展“我为烟农办实事”活动——

他们邀请云南烟草科学研究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前往丽江,共同开展土壤诊断,为当地百姓改良土壤环境;他们与烟农共学一项技术,共栽一片烟田,将先进技术融入烟叶种植采收的每一道工序,推动烟叶质量稳步提升;他们积极融入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与驻地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结亲”,送上慰问金、慰问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在工商深度协同下,2020年玉龙县烟农总收入达到3.75亿元,户均增收5000余元。

“同饮一江水,就是一家人。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明峰和团队成员将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在田野间,更将江苏中烟人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刻进了丽江的山水大地。

又近金叶飘香时,明峰他们又要准备收拾行囊回到那片熟悉的烟区,充满希望的金沙江畔,有新的目标和使命正等待着他们去实现。

The End

发布于:2024-03-11,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华美烟屋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