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超:初生牛犊不怕虎-刘西伟:时家疃村的“老”烟农

作者:admin admin 2024-03-09 17 0条评论

刘启超:初生牛犊不怕虎

工作一年半,他爱岗敬业,出色地完成了每一项工作,作为近6年来第一个补充到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宣威复烤厂(简称宣威复烤厂)生产加工车间的新鲜血液,“有事找小刘”是同事们对他的“最高评价”。

“初见只记笑声”

怀着对工作的无限向往,刘启超提着简单的行李赶来报到。他鼻梁上总是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眼镜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每天笑声不断,是个十分开朗的男生”,这是生产加工车间生产班长沈善平对刘启超的评价。

图为刘启超与师傅沈善平第一次见面,不善言辞的两人握手微笑。(张恺 摄)

生活中,总是笑声不断的刘启超积极向上的情绪、乐观开朗的精神,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不计得失。“刘启超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爱学习的好同志,不管是技能比赛、还是日常工作中,他都做到了团结同事、乐于奉献、积极进取。”提到刘启超,生产加工车间负责人频频点头赞许。

“再见已是业务达人”

在打叶复烤过程中,常常出现“烟梗温度过高而达不到包装要求”的问题。参考涡流制冷原理, “拓荒者”QC小组成员研制出了一种极速冷却装置,解决了烟梗包装后因采用人工开箱开袋、静置冷却等方式而产生的“耗时耗力、占用生产场地、还可能造成局部水分偏大、霉烂及碳化”等问题。

图为刘启超正在撰写QC材料(张恺 摄)

“从提出想法、到反复实验、再到最后的成稿修改,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跌倒了,就重新站起来,继续向前走”,回忆起研究过程,刘启超感慨道。半年的辛苦付出终于赢得回报,2022年5月,刘启超参与的QC课题荣获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质量管理创新活动一等奖,“拓荒者”QC小组也被评为“云南省2022年度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启超面对困难敢打敢拼的精神得到了整个车间的认可。“通过投票选举,刘启超进入了宣威复烤厂优秀年轻干部库。”在部门工作会中,生产加工车间主任郑重地公布了选举结果。

“启超、启超,一开始就超越”

“报告裁判,排故结束。”在云南烟叶复烤公司2022年打叶复烤设备机械修理技能竞赛现场,刘启超完成了入职以来“最艰难的一场考试”。“我们能拿到团体二等奖,多亏他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他在首次参加比赛的一众新员工中,排名第一,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一起参加比赛的宣威复烤厂职工夏自麟激动地说道。

图为刘启超正在对烤片机消防管路进行检查(李玥瑶 摄)

首战告捷的刘启超似乎打开了“任督二脉”,在机械修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闲暇之时继续学习,并在今年4月拿到了第二届云贵豫烟草商业系统打叶复烤设备修理职业技能竞赛公司培训计划的“入场券”。“我大学专业是机械设计,专业对口,希望自己能在今年的比赛中突破自己”,刘启超坚定道。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同事的认可,QC课题获奖的喜悦,机修比武的“小试牛刀”……正在紧锣密鼓备战设备修理技能竞赛的刘启超不断鼓励自己:“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摔跤了,不要哭,爬起来,拍拍尘灰,继续奔跑,花会沿路盛开……”

王宇敏:此心安处便为家

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宣威复烤厂(以下简称宣威复烤厂)车间新进职工刘启超正猫着腰,观察设备运行,突然被一个声音叫住:“小伙子,你来看一下。”刘启超转过身。“今年新来的吧?”一个瘦小的女人朝他走来,笑意盈盈。

女人额上布满细密的汗珠,衣服一角也沾染了些许灰尘。“你看,铺叶配比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这样……”女人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多分钟。刘启超似懂非懂地听着,脑中却产生一个疑问:她是谁?怎么懂那么多烟机设备知识?

后来,厂里的老职工告诉小刘:“她是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驻宣威复烤厂的经理王宇敏,是一个爱岗敬业、以岗为家的好同志。”

2008年,王宇敏告别家人,带着满腹乡愁来到云南,开始了十余年的驻厂工作。从烤季开始到加工结束,一年里,有280天她都任劳任怨地坚守在岗位上。280个日日夜夜,是跨越2000多公里的乡愁与牵挂,是和家人的无数次电话视频,是对岗位的持之以恒,对工作的恪尽职守。十三年来,宣威复烤厂已经成了王宇敏的另一个家。

东升的阳光照射在烤片机尾,那金灿灿的烟叶像瀑布与河川一样流淌着。“这烟叶多漂亮!”王宇敏弯下腰,从输送带上抓起一把烟叶,轻轻捏了捏,然后拿到鼻子前闻了闻,嘴边挂着温柔的笑意,眼里流露出爱不释手的喜悦。“嗯,不错!水分控制得很好,烟叶柔软得像缎子一样。”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宣威复烤厂职工对这个时刻奔波在车间各个角落的王宇敏越来越赞赏,越来越敬佩。

在宣威复烤厂烟叶分级技能竞赛准备工作中,王宇敏正在检查考试材料。李玥瑶 供图

“王经理平时很温柔,待人亲和,对待工作却十分严格。”车间劳务工人见到王宇敏,也都会立马“正襟危坐”。一个寒夜,王宇敏准时来到车间察看,发现两名监督加工人员不在现场。王宇敏找到他们,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不能因为宣威厂的同志服务尽心尽责就变得懒散,既然我们站在这里,就必须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从自己手里出去的烟叶负责……”从那天起,无论赤日炎炎还是天寒地冻,这两名年轻同事都会按照王宇敏的要求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2019年12月,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厂里的生产进度,王宇敏也无法从家乡来到生产现场,在双方充分沟通、通力合作下,开启了远程监督加工模式。这半年里,王宇敏的声音跨越千里,陪伴着同事们度过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范班长,让我看看这里,对对对,我们再去烤机、打包那边看一下……”车间工作人员知道,王宇敏对他们十分肯定和信任,但她对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不允许她有丝毫的懈怠。

2020烤季开始后,疫情慢慢得到控制,王宇敏立即动身赶回厂里,刚放下行李就进入车间开始工作。“大家,好久不见。”伴随着愉快的问候,她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金灿灿的“瀑布”前。

牵挂是人世间最真的情,在宣威复烤厂,王宇敏有了牵挂,也感受着被牵挂的“家的温暖”。最近,王宇敏的丈夫生病了。短短两月内,她在宣威和宁波之间来回飞了10多次,尽管她尽力加班加点提前处理好手里的工作,但总会有棘手的事情需要她赶回来。这段时间,同事们都纷纷为这个坚毅的“宇航员”加油打气。

终于,王宇敏再次笑容满面地走进了机器轰鸣的车间。看着她忙碌的清瘦背影,同事们这才放下心来。大家知道,那忙碌又充实的日子回来了。

刘兵:奋战在生产一线的“排头兵”

会泽卷烟厂的上班时间是早上8时。

5月21日早上7时30分,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会泽卷烟厂制丝车间副主任刘兵一如既往地早早来到车间,查看交接班记录、安排人员、检查现场……他不停地穿梭在车间各个岗位。这个习惯,他从2011年进厂的时候就保持到现在。那时,在成型车间操作滤棒成型机的他,因为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保管着车间大门钥匙。成为值班长后,他觉得,得以身作则,班组成员看到,也会跟着早点来。

2017年11月底,刘兵担任起了卷包车间生产一班值班长。突如其来的重任压在了这个年轻人的双肩,他下定决定要勇挑重担。他战斗在生产一线的最前方、他坚持着工作中的兢兢业业、他将车间和职工的大小事务放在心间,为车间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拼尽全力。如今,他把班组管理做到人性化、把班组建设做到精细化、把班组生产推上一个新高度。

早些年,刘兵发现,操作工碰到设备不好开的情况,就会找修理工的问题,而修理工短时间内处理不好设备,就会找操作工的问题,大家互相埋怨,效率降低,能耗增加,质量也上不来。

为了提升“产质耗”水平,刘兵结合厂党委推进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引进了竞争机制,每台机组每天的情况都会进行统计排名,统计表会发到每一个班组成员手中。

每天上班前,生产一班的职工多了一项待办事项,就是为自己设定一个“产质耗”的目标;下班后,也有一项待办事项,就是复盘短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班组成员开始你追我赶起来,追赶排名靠前的机组,也追赶昨天的自己。积极性获得调动,氛围也越来越好,在不断的循序渐进中,“产质耗”水平均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卷包车间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一批批年轻人来到班组,扎根一线,青年人才培养在工厂发展层面上愈发重要,刘兵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把年轻团队的建设纳入到了班组建设规划之中,致力于青年员工的技术技能的培训和创新成果的提升。打造了别具特色的“启超特色青年团队”、“生产一班创新特色青年团队”,青年团队的不断壮大,为班组建设锦上添花。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到了统计车间申请专利数量的任务,没想到申请率很低。”刘兵说,当时他决定把“启超特色青年团队”合并到“生产一班创新特色青年团队”中,让青年们聚在一起。近年来,他们向国家专利局提交实用新型专利19项,发明专利4项,其中实用新型1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得授权,其他项目均收到受理通知书,处于受理阶段。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班组,刘兵常说,作为青年,要在车间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他做的,也就是帮助新鲜血液们成长。

由于在卷包车间的优异成绩,不久前,刘兵被调任制丝车间担任副主任。“在卷包车间工作方式将根据制丝车间的特点逐步融合……”刘兵说,在新的岗位上将尽快转变工作角色,打开工作新局面。

李国章:干中学 学中干 练成行业“金刚钻”

“工匠精神”于个人来说,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石林复烤厂(以下简称石林复烤厂)就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脸上总带着标志性的亲切微笑,同事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为“李匠人”。他的名字叫李国章,是一名“70后”优秀共产党员。

1999年,退伍后的李国章来到石林复烤厂工作,他刚到厂里时,正赶上厂里上新设备,面对陌生的设备,老师傅们凭借多年加工经验对新设备展开探索,但设备操作问题时常发生,片烤的烟叶水分不够稳定。看到这种情况,李国章心里也着急,便主动请缨,深深扎根生产一线,虚心向领导和老师傅们请教,每天早出晚归与生产线作伴,没日没夜地查看资料、熟悉设备,他还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随时记录下来,终于把新设备摸了个透。正是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经过几年的摸索学习,他成为了大家眼中的“行家”。

在担任车间主任期间,有了更好的资源和平台,他带领部门技术骨干专研技术攻坚,为企业突破创效。他先后对上位机控制系统、工序人机界面、全线工艺设备和辅助设备进行了20余项创新应用和流程再造,从设备基础层和工艺保障层提升石林复烤厂的复烤加工保障能力。2016年,为从根本上消除在线毁型工序运行风险,有效解决成品下线环节夹抱设备损坏成品烟箱这一瓶颈,全面提升智能设备在复烤环节的应用,他不分昼夜地查找相关材料,及时开展技术攻关。“我当时没啥思路,也不知道要怎么下手,只能一趟又一趟的往生产现场跑,盯着设备反复的看。”李国章对当时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有时候他这一盯就是几个小时,等站起来的时候,腿都麻了,有几次都险些摔倒。他有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东西,上面有文字、有图形,都是他当年记录的宝贵经验。“我当时真的挺‘烦’他的,他逮着我就不放,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甚至我晚上都能梦到他在问我问题,害得我见到他都要绕着走,不过他这股劲儿我倒真挺佩服的。”当年的老师傅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虽然嘴上有“抱怨”,但仍旧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也正是凭借着这股不怕苦、能吃苦的劲头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他最终完成了无损、清洁自动组箱机研发和在线毁型设备水浴除尘系统改造,这两个科技创新项目在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的首届科技创新大会上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他主持实施的《一种烟叶包装在线除皮的新方法》《一种超宽电子皮带秤》《一种烟箱物流堆垛系统》等项目为企业节约成本80余万元,全面提升工作效率,有效改善了打叶复烤企业服务质量水平和形象,各项目均申请了国家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了多篇论文,他的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得到行业内认同,也为复烤加工技术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李国章不仅是大家公认的“技术能手”,还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经常说,“作为一名党员,就要立足岗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要奉献的比别人多一点”。这种先锋精神也体现在他对技术领域的引领作用,他主持的科技创新项目显著提高了石林复烤厂的加工能力,为客户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切实做到“客户有需求,满足我来做”。

“匠人”不是一个抽象和虚渺的词,它就在我们身边。22年来,李国章坚持一线技术攻关,成为了行业技术专家并取得多项优秀成果,他用执着、坚韧、细致诠释着一名复烤人的“工匠精神”。

刘西伟:时家疃村的“老”烟农

1984年出生的刘西伟,今年37岁,但在山东潍坊诸城市贾悦镇时家疃村不少村民眼中,他已经是“老”烟农了。他的“老”,与种烟时间长短无关,而是阅历、技术所积累起来的老练、老道。“他是我们村里最靓的仔。”一位村民笑着打趣道。

返乡种烟放手一搏

从0到20亩的烟叶种植之路,见证了返乡创业者刘西伟的果敢与魄力。

前些年,刘西伟当过工人、当过司机,整天忙忙碌碌,经常连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可仅凭当时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撑起这个家,他也没有时间陪伴女儿成长。想到自己的朋友有的开始创业,有的已经奔上了致富路,他却依然在为生计而艰难打拼,心里不免有些迷茫。

后来有一次,刘西伟在与有烟叶种植经验的岳父交流时得知,发展烟叶种植政策好、扶持力度大,烟技员服务到位,烟农操心事少,靠种烟走上致富路是一条好途径。刘西伟当时就心动了:现在农村发展日新月异,自己又年轻肯干,何不抓住时机回乡好好施展聪明才干,也为建设美丽新乡村贡献一份力量?说干就干。2013年,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刘西伟毅然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零基础的刘西伟刚进入这个行业便“大手笔”种了20亩烟叶。有人说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倒没有考虑这么多,而是认认真真算了一笔账:“种20亩烟叶的劳动力成本虽然比种六七亩要高一些,但产出可观,不仅可以弥补雇工成本,还可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我要放手一搏。”

“种烟新秀”日子红火

从20亩到70亩,是刘西伟在烟叶种植之路上迈出的又一大步。

种下20亩烟叶之后,刘西伟多方取经,跟随烟草公司的烟技员和他的岳父认真学习种烟技术。在跟班学习过程中,好学善悟的刘西伟很快就能发现自己在种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第一次种烟就从中尝到了甜头,一跃成为当年村里的“种烟新秀”。

这几年,刘西伟作为时家疃村最年轻的烟农,在烟技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发挥自身好学善思的优势,与老烟农一起学习新知识、交流好经验,取长补短,种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他心里,一人致富不算富,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时家疃村的烟叶种植管理水平和烟叶质量都有了质的提高。

“以前都是我们自己把水拉到地里浇田,现在浇水、配肥等工作烟站和合作社都给‘包办’了,烟技员更是直接服务到地头,我们种烟越来越省心!”刘西伟高兴地说。有了更多经验之后,刘西伟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扩大烟叶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了现在的70亩,种烟积极性越来越高,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这两年政策越来越好,下一步我还要踏踏实实种好烟,和乡亲们一起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说起未来,刘西伟嘴角上扬,眼神中满是希冀。

刘西伟已成为村里的“种烟新秀”。

The End

发布于:2024-03-0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华美烟屋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