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平头雪茄和四川的叶子烟并不一样-CAO雪茄推出平头V21

作者:admin admin 2024-03-19 14 0条评论

缅甸的平头雪茄和四川的叶子烟并不一样

在四川经常能看到老大爷在抽叶子烟,叶子烟并不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叶子烟在全世界各地好像都存在,也有各种叫法,土烟、叶子烟、土茄、本地雪茄、土旱烟等等。这种烟好像也没有什么标准,可以用一张烟叶卷制,也可以用多种烟叶混合,既有整片烟叶卷的,也有一片烟叶里面包裹一些碎烟叶的。不过这种叶子烟其实算不上真正的雪茄,基本上没有雪茄必要的茄衣、茄套、茄芯的结构,也不会有茄帽。由于没有茄帽,这种叶子烟也叫做土制雪茄,土质雪茄这个称谓在东南亚比较流行,典型的就是缅甸平头雪茄。

《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中将平头平尾雪茄描述为一种两端都被切成方形的雪茄,属其他类型烟草制品。提到这种雪茄,人们通常把它与缅甸联系在一起,也许因为缅甸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那时,缅甸人吸食平头平尾雪茄非常普遍,以至于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者用“吸食平头平尾雪茄”来形容缅甸人的特征。

不过缅甸的平头雪茄和我们国内抽的叶子烟有很大不同,首先是缅甸的平头雪茄大多是绿色的,这是因为缅甸平头雪茄的最外一层大多用的是塞贝斯滕树的树叶卷制,树叶经过水泡和火烤之后,裁剪成合适的尺寸,用来卷制平头雪茄。其次缅甸平头雪茄里面不完全是烟叶,我们国内的叶子烟,里面不管放的碎烟叶还是整片的烟叶,基本还都是纯天然的烟叶。缅甸平头雪茄里面可以加各种东西,包括八角、棕榈糖(一种未经提炼的糖)、柠檬皮、罗望子果浆等等来赋予平头雪茄不同的口味特点,甚至里面有加辣椒的。一些厂商甚至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他们产品的配方:“清凉”口味适合炎热的夏季,“浓烈”口味适合寒冷潮湿的季节。

整体上缅甸的平头雪茄更像是手工的香烟,而我们四川的叶子烟其实更偏向自然的雪茄。

中国雪茄简史

上次看到一组很有趣的照片,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居民抽叶子烟的情态。四川叶子烟算是简版的雪茄,直接抽或者插在烟斗上抽,照片充满沧桑感。

叶子烟也叫做叶卷烟,叶卷烟在中国流行了几百年,最早在广东一些产烟区如廉江、鹤山、新会、清远、南雄、大埔等地出现,顺治年间入川,落地什邡县。直到今天,广东、四川还有人还依然保留着原始雪茄烟的吸食习惯,撕几片醇化好的雪茄叶片,拿在手里卷几下叼在嘴上或插入烟袋抽,这就是中国雪茄文化的原始雏形。

雪茄传入中国的历史其实不短,从明朝中叶就开始有相关的记录。

最早是明朝1611年前,《露书》记载:“吕宋国出奇草,名醺。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吕宋国即今南海吕宋岛一带,湿热多瘴,以盛产优质烟草闻名于世,故有“吕宋烟”之名。实际上“吕宋烟”是明朝正德年间经葡萄牙人传入广西合浦,那时候的吕宋烟指的还是烟叶。

1751年乾隆年间由印光任、张汝霖编撰完成的《澳门纪略》,里面提到番人“亦食烟草,纸卷如笔管状,火燃吸而食之”。

清末洋务派王韬在给朋友唐廷枢的信中,对征烟税妨碍中外通商的说法予以驳斥:“洋酒、吕宋烟向来携带至华者,不过以供己用,故在食物中,概不免税;

1894年(光绪二十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税则》提到“凡进口之吕宋烟、洋酒,只充伙食,概不纳税。”

1896年李鸿章访问欧洲,当时英国赠送给李鸿章一盒雪茄,烟标上印着他的朝服图像,烟盒上还烫着一行金字:中英邦交从此永固。但当时的记录就是雪茄。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伯元创办了《世界繁华报》,他自己为报纸写了一个连载的小说《官场现形记》,里面也记录了雪茄。

不过雪茄在中国真正开启工业化还是从民国开始。

民国初期,广东、上海等沿海对外开放地区,吸食雪茄烟的人增多,雪茄烟生产也依托消费市场发展很快。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国家忙于战争,外国雪茄烟进口锐减,民族资本雪茄烟厂纷纷设立,仅广州及附近兴办的大小雪茄烟厂就达100多家,多数是原来的烟丝加工厂改建或扩建而成。而上海一地,有福记、万利、永通、吕宋、南方、华利、老裕泰、上林等20余家。

这其中历史清晰,同时影响力最大的就是益川工业社。民国七年(1918年),在四川诞生了一个雪茄作坊,在这一年,一个叫做王叔言的什邡人,举家迁往成都科甲巷,安定下来后,便和妻子在家试着手工裹烟,很快,在家乡就有着丰富经验王家作坊,就制作出了一种两头小,中部大,形状类似于青果或是栀子花苞的雪茄烟,这种烟,随即在成都市场上少量出售,销量很好,从未有积压的存货。当时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成都街头巷尾流传开来,叫做:“有钱人抽栀子花,无钱人捡烟锅巴。”

五年后这个雪茄作坊被王叔言迁回老家什邡,正式命名益川工业社(所以益川工业社正式挂牌时间是在1923年),益川工业社也就长城雪茄厂的前身,不夸张的说,益川工业社算是开创了一个雪茄时代。

在益川工业社之前其实还有不少雪茄厂,例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川省中江县烟商吴甲山、游福兴合伙创建了一个手工雪茄烟作坊,自产自销。同年10月,由郑馥泉、杨星门、杜杰卿等广东商人在上海英祖界三马路口组建以销售雪茄烟为主的永泰栈,该栈在菲律宾设有泰记烟厂,利用当地烟叶制造绿树牌和真老头牌雪茄,运抵上海销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广东商人在湖北省宜昌开办茂大卷叶烟制造所,从事有规模的雪茄烟生产;光绪二十八年(1902)成立的上海人和雪茄烟有限公司;光绪二十九年(1903)成立的兖州琴记雪茄烟厂;光绪三十一年(1905)成立的广州烟草公司等等。不过这些雪茄厂在历史上的地位远不如益川工业社。

之后由于近代中国波云诡谲、烽烟并起,中国的雪茄产业断断续续,一直是在缝隙中生长,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过官方的雪茄132小组,可是中国也从未建立起自己的雪茄文化,雪茄也从没有在中国成为一种大多数人接纳的生活方式。

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其实都是传承一种生活方式,所以雪茄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也就是雪茄这种生活方式的普及。雪茄让人们从繁忙的,或者从日复一日重复相同生活状态中停下脚步,慢慢体会雪茄的滋味,同时也慢慢体味生活中的种种美好,雪茄是基础生活之上的奖赏。要建立这种雪茄文化,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一如好雪茄的醇化需要时间,我相信我们中国一定能生产出品质绝佳的国产雪茄,也能够建立属于中国的雪茄文化。

CAO雪茄推出平头V21

8月份,通用雪茄将发布新款的CAO平头V21(Flathead V21),这是一款限量版雪茄,特点是粗环径、墨西哥茄衣烟叶。通用公司介绍说该款雪茄的烟叶发酵时间较短。

V21的茄衣使用的是墨西哥圣安德烈斯地区种植的烟叶,茄套是美国康涅狄格的阔叶烟叶,茄芯是多米尼加和尼加拉瓜的混合烟叶。茄芯烟叶发酵时间较短,这样可以锁定烟叶的原生态特性。增加了二次发酵过程,将所有烟叶融合在一起。官方定义这款雪茄口味是中等到浓郁。

平头V21有两个尺寸。一个是Carb V21,60环径,6英寸,在美国地区的零售价是每支13.99美元。一款是 Big Block V21,70环径,7英寸,零售价是每支14.99美元。装盒的数量与众不同,每盒27支。每个尺寸都生产了2000盒,将在8月3日之后向经销商发货。这些雪茄是在尼加拉瓜艾斯特利地区的STG雪茄厂卷制的。红色的外包装盒装饰了一个大大的黑色V字,看起来有点像“恶魔之角”。

通用雪茄在2013年首次推出CAO平头系列,这个系列的设计来自美国的赛车文化。雪茄外形独特,盒压造型的大块头,类似老式的暴力街车的发动机。在2013年度《雪茄爱好者》的年度排行中, V660 Carb位列第三名,这也是粗壮型雪茄首次进入年度25名。

毛主席的香烟解密:特别的132雪茄烟

在诸多历史影像资料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烟不离手”: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中,殚精竭虑的他们时常需要运筹全局,通宵达旦,因此,一支提神醒脑的香烟就成为了领导们必不可少的配置。

而在诸多国家领导及高层当中,抽烟最凶、烟瘾最大的,当属毛主席了。有警卫员私下统计过,毛主席烟瘾最重的时候,每天要抽将近五六十支烟。

因此,在革命途中,他也对于旁人递来的烟“来者不拒”,不论是手工旱烟,还是土烟,毛主席都慨然接受,甚至烟瘾上来时,还临时用树叶替代过。所以,在后来和旁人对于烟瘾的讨论时,毛主席也风趣地戏称自己“抽的是百家烟”。

这样的“百家烟”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许多年后,毛主席才逐渐开始固定地开始抽一种烟身棕黑色的雪茄烟,甚至把它当成了的“心头好”。而这支形状粗实的雪茄烟,其实正是北京烟厂为领导人手工卷制的特供雪茄烟“132号”卷烟……

一,毛主席的“香烟缘”

如果向前追溯毛主席何时开始和香烟“结缘”,大概要回到1927年的井冈山上。

那个时候,为了解放旧中国,毛主席经常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进行大量的思考,宁静安谧的夜晚就成为了他的“工作时间”。为了抵抗夜间不请自来的困意,毛主席选择了使用香烟提神,就此嗜烟成瘾。

那时的旧中国兵荒马乱,为了落实“农村包围城市”的总路线,毛主席先后到长沙、湘潭等地亲自考察,当地特产的“叶子烟”就此成为了他和农民之间“打开话匣子”的最好工具。

借助一支支叶子烟,毛主席成功地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也对于后期的革命战略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方向。

在那个烽烟四起的抗日战争年代里,香烟和茶叶都属于奢侈品,为了缓解烟瘾,毛主席经常“逮着什么就吸什么”,或者亲自将烟叶拿来晒黄,切碎,弄点白纸卷成锥形,做成自制的生烟、旱烟。这样做出来的烟味道很呛,但是为了工作,毛主席从不嫌弃。

1936年,毛主席每天已经要抽将近五十支烟,可是就在这样一根根边区自制土烟的背后,毛主席成功地写下了经典著作《论持久战》,震惊了全世界。

二,唯一一次破例“戒烟”

在这样大的烟瘾之下,毛主席却曾经为一个人破例戒烟了几个小时,那就是蒋介石。

1945年时,毛主席和相关领导人前往重庆商讨“双十协定”,为表诚意,毛主席在会议上一根烟都没有抽。在会议结束后,蒋介石敬佩而谨慎地对身边人评价道:“毛泽东嗜烟如命,却能够在会议上坚持绝不抽烟,此人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觑啊!”

在此后的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的烟瘾再次迎来了新一波的高峰期。

两军交战,形势瞬息万变,一个指挥上的失误就可能面对一连串的失败,因此中央的指挥室里经常烟雾缭绕,毛主席手里的香烟一根接一根,从来没有空过,弄得一同参与决策却从不抽烟的周总理苦不堪言。

不过,那时的毛主席经常可以收到来自于国民党的品牌各异的“战利品”,这其中偶尔还会有美国劲大味重的“555”牌香烟,毛主席的香烟质量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工作更加繁重,开始固定地抽中国国内自己生产的“熊猫牌”和“中华牌”两种香烟。在他的办公桌和床头前经常目力可见有好几盒香烟,方便他随时取用。

而嗜烟如命的他在祖国各地四处巡视访问的时候,也会借此机会购买当地的特产烟“抽抽看”,如果觉得不错,就会多购入几条带走,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们一起“品尝”。

三,一支雪茄烟,成为“心头好”

1965年,已经七十多岁的毛主席由于多年烟龄,经常咳嗽,原本的纸烟在毛主席看来变得“没味道了”。在贺龙和李先念的推荐下,毛主席尝试了一款新型的雪茄烟,觉得抽起来清爽香醇,从此发现了自己的“心头好”。

那是一款来自四川什邡烟厂、质量较好的的“金坛雪茄”,在四川一带早已小有名气。

最一开始,四川什邡烟厂将这款雪茄供给了四川军区领导品尝,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这款金坛雪茄就此传到了毛主席的手中。从此,这款金坛雪茄开启了它独一无二的运输之路:由毫不知情的什邡烟厂将香烟送抵四川军区后,再由中央派专人从北京前往成都取烟。

这样“曲折”的取烟道路一直持续到了1971年。考虑到取烟过程中的不保密性和其中消耗的人力物力,中央决定改在北京直接制造雪茄,故而选派了几名北京的烟草技工,让他们去什邡烟厂“取经”。

然而,什邡烟厂制烟的过程过于考究,制烟的原材料选用的是成都新都县油沙地的特产烟叶,每年产量不过2000斤,其中的炒制手续更是要经过精挑细选,不论是烟丝的晾晒、外皮的制作,还是卷制的手工步骤,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方式。

北京的几位技工师傅在成都呆了二十多天,最终遗憾地表示自己“真的学不会”。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中央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从什邡烟厂“借”工人。

在经历了严格的政审和技术选拔后,最终,什邡烟厂里的范国荣和另外两名制烟师傅黄炳福、姜跃荣等人一起,从四川举家迁到了北京中南海对面,和由北京烟厂选派而来的辅助工们一起,专门从事为中央领导人“制烟”的工作。

回忆起刚到北京的生活,范国荣老人觉得十分激动:

“我们是夏天结束、马上秋天的时候到的首都,一到北京,北京市长专门来看望我们,让我们有什么生活上的要求尽管提,还特地将我们几个人的家属也带了过来……她们因为都适应不了北京的生活习惯,住了半年多,想要回四川去,领导们担心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再三挽留。”

四,专供中央的“132”制烟小组

为了给这几名“远道而来”的技术骨干一个安静保密的工作环境,生产小组放弃了北京烟厂附近的地段,多次考察选址,最终将生产地点定在了中南海的对面的、原本是匈牙利大使居住的南长街80号。

那是一个僻静的小四合院,院墙上拉着电网,门口还有士兵站岗,“看起来像是里面住着一个大领导”。范国荣他们就在这个环境里成立了“132”小组,由什邡继续提供原生产材料,开始了专供中央的雪茄烟制作。

提到“132”这个代号,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在抵达北京之前,专供中央领导人的雪茄全为“13号雪茄”,而这种雪茄粗细不一,粗的一端用来点火,细的一端则用来抽吸。

然而,在某一次毛主席接待外宾时,由于在全神贯注地听对方讲话,一不留神,竟然将雪茄拿倒了,用粗的那一端抽烟,结果“既不好看,也抽不动”。

为了方便毛主席的使用,制烟小组修改了卷烟手法,将雪茄烟卷成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柱形,并将这种烟命名为“132号雪茄”,特供毛主席专用,“132”小组名跟着由此而来。

由于特供中央和毛主席,安全问题也成为了制烟过程的重中之重。生产雪茄的房间外面密密麻麻地拉上了铁丝网,内里的烟叶也经过层层封锁,逢年过节还要由负责人来贴好封条。就在这样严密的防范之下,甚至还出过一次乌龙事件:

那是一年春节长假,经历了阖家同乐的节日假期后,范国荣老人准备回小屋上班,进门却发现屋里的灯绳“失踪”了。由于制烟工作的严格保密,范国荣立即向厂长报告,厂长又层层汇报到中央,中央立刻派公安局的同志来协助调查。

一群人在房间里上下搜查良久,终于在屋顶的一个老鼠窝里发现了灯绳,“虚惊一场”。

五,默默奉献,直到解散

在“132”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个半年里,他们也曾经面临过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发现,对于“132”小组生产的新雪茄,毛主席总是抽了三分之一就放下了,然而对于四川什邡烟厂供来的雪茄却一抽到底。

这个特殊的情况让工作人员都大惑不解,小组领导们为此特地召开会议,集中研究雪茄的区别,终于在点燃后重新找到了答案:

原来,“132”小组按照在烟厂时的习惯,烟叶烘干到13%后,就开始制作;而四川什邡烟厂送来的雪茄经过了漫长的道路颠簸后,里面的湿度只剩下了11%,两者之间查了百分之二。

正是这百分之二的差距,让改变了形状的圆柱形“2号雪茄”在点燃后,烟身的温度变得更高,拿在手里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到烫手。

找到原因的“132”小组在第二天将烘干程度提升到11%,再送到毛主席的手边,经过一天的观察,毛主席果然也将新的雪茄抽完了,问题就此得到了解决。

随着年龄的增大,主席的身体也越来越大不如前,为了平衡吸烟与健康,“132”小组后来还在雪茄中加大了中草药的比例,减轻尼古丁的危害。

为了使制烟小组“后继有人”,北京卷烟厂的领导人在北京各个人才机构中反复奔波,最终敲定了四位“接班人”:由于涉及到保密与政治问题,四个人来到中南海80号工作后,对亲朋好友都是严格保密自己的工作,也从不在工作时间内接打电话。

在这样的严格规定下,每一位参与到“132”制烟小组的工作人员仍旧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着,为中央领导人专注地做好每一支烟。

直到毛主席逝世的前两年里,由于身体原因,毛主席开始彻底戒烟,供往中央的雪茄烟量因此逐渐消减。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同年底,“132”制烟小组停止生产,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小组内的成员陆续被分别安排进了北京卷烟厂,“132”小组正式解散。

回首这些高层领导人的“烟史”,是为了建立新中国而“不得已为之”。香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那些领导人们释放重担之下的压力的一剂“良药”。

而如今的中国,巨龙腾飞,领导人“烟雾”之后的那个中华自强的宏大理想,也正在一辈又一辈人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之下,渐渐实现!曾经特别的132雪茄烟,也成为了历史中的尘埃。

雪茄的强度指的是什么?

很多人会听到雪茄强度这个词,会听到类似这支雪茄的强度很大的表述。强度其实就是雪茄香气浓郁程度的指标,是指这些雪茄烟叶产生的味道的效力。在鉴赏雪茄的时候通常就会用强度来表述雪茄香气的浓淡。

以古巴雪茄为例,鉴赏雪茄强度的特点在古巴雪茄中结果中是最主观的,古巴雪茄通常是5种烟叶卷制的,而且雪茄茄芯所采用的烟叶都是三种,分别是里格路烟叶(强度为 3),思高烟叶(强度为2),和拉多烟叶(强度为1),不同种类的烟草植株都包含这三种类型的烟叶。

不同的古巴雪茄是由这3种烟芯烟叶不同的搭配而成的,产生了不同的味道和不同的强度。任何品牌的雪茄,烟叶在雪茄内的组合方式归结起来其实就是——混合,所有的手工雪茄其实都是混合雪茄。虽然有普罗雪茄(就是使用的都是一个地区出产的烟叶,例如所有的古巴雪茄都是普罗雪茄),可依旧是混合雪茄,混合了本地产的不同品种烟叶、不同植株、不同强度类型的烟叶。

卷制雪茄的时候,工人通过筛选合适的烟叶,选取不同的茄芯叶子混合调配,制作出一支口感上佳的雪茄,这就是雪茄工人的功力所在。这也是雪茄和很多地区手工卷制的叶子烟有区别的地方。很多地区都有叶子烟,就是自己用烟叶卷制成烟,通常都没有茄帽,现在去四川还能看到不少老人会自己卷制叶子烟。不仅中国有叶子烟,几乎所有的烟叶产区都有卷叶子烟的传统。

卷制叶子烟的时候,有时候就会只使用一种强度的烟叶,有人偏好浓郁的,可能卷出来的叶子烟使用的全是里格路烟叶。这和雪茄不同,不管任何品牌的雪茄,都会混合不同强度的烟叶,我从未遇到过仅用一种烟叶的雪茄。

不过雪茄在每一个鉴赏者的口腔中产生的反应是不一致的。也和鉴赏者个人的对雪茄兴趣和爱好有很大的关系。有些认为是强度高的雪茄在另外的人那里就被认为是中等强度的雪茄,所以雪茄的强度因人而异。

另外雪茄的强度和硬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雪茄硬度指的是雪茄的触觉感受。拿起一支雪茄大拇指在下,食指、中指、无名指在上握住雪茄中部,手指轻轻下压,再从雪茄两头触摸,感受出来的触觉就是雪茄的硬度。硬度合适的雪茄具有弹性,就像坚实、富有力量的肌肉,能按下去又能感受到回弹的力量,一般形容为具有海绵感。如果是缺乏弹性,太过僵硬,按起来又硬又脆,那就是雪茄的硬度太高了。如果是按起来软糯那就是硬度太低了。

The End

发布于:2024-03-19,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华美烟屋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